读顾炎武《与人书》,给别人写的一封信(见《续古文观止》)。信中说,宋朝人刘挚经常对自己的后辈说:“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
分别介绍所涉及人物及概念。
顾炎武,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明亡不仕,晚年居住在华阴。著有《日知录》、《求古录》等文集流传于世。
刘挚,北宋嘉佑年间进士,后任监察御史,累官至仆射、兼中书侍郎。卒谥忠肃。
士: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阶层;更进一步则是“君子”,即具备一定道德修养水准的知识分子;再进一步说,“士可杀不可辱”,这里的“士”则是国士级别,忠孝仁义信诚之人。
器识:指一个人的器量与见识。《新唐书•裴行俭传》:"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
无足观:不值得一提。
刘挚这句话的意思是,“器识”是做人最关键的要素。一个人可以有文化,但不能做“文人”。一旦变成文人,这个人就不值得一看了。
在这里“文人”相等于骂人话;也就是说,文人这个概念与“无耻”相关联,即所谓“文人无行”。文人无行是一句成语,出自明朝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一书。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喜欢玩弄文字的人,通常品行不端。包括但不限于寡廉鲜耻、道德沦丧、巧舌如簧、口蜜腹剑、信口雌黄、朝秦暮楚、尖酸刻薄等等。
当然,随着时代变化,情随境迁,文人的概念也有所不同了。至少现在不会有人因为被称为“文人”而觉得受到了侮辱。虽然,当下很多“文人”的操行远不如古人,厚颜无耻的程度尤甚。再说了,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有风骨讲原则的文人也有很多。不过“文人”这个称呼终归不好听,贬意大于褒义,不叫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