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龙门又称“伊阙”,是说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间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相传“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今洛阳下辖县)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御》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龙门山可作东西两山的统称,在其被伊水(伊河)分为两半后,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
龙门石窟位于东岸的香山与西岸的龙门山对峙之间。伊水从中穿过。白居易晚年曾居于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后因白居易墓园在此,俗称“白园”。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494年,此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代,断断续续长达400多年。其中北魏和唐代的大规模开凿大约持续了140余年,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的主要部分。整个龙门石窟现存石佛像10万余尊,窟龛2300多个。
龙门石窟景区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四个景点组成。主要造像大部分集中于东、西两山上。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
一、北魏时期建造的石窟
龙门石窟中最早开凿的是古阳洞。这座洞窟直至东魏时期还在开凿,前后经历了50余年。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他们表情文静,仪态从容。另外,我国书法艺术史上久负盛名的魏碑代表之作"龙门二十品",就有十九品在古阳洞中。

北魏时期的洞窟以“宾阳三洞”最具代表性。洞名寓意:迎接出生的太阳。北魏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2366人。后因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其中,宾阳中洞最具北魏时期代表性特征的洞窟。洞窟内部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雕刻手法采用北魏时期的平直刀法。

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主佛为释迦牟尼,其侧侍立有二弟子、二菩萨。左右壁还各有造像一铺,皆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位于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设有浮雕,自上而下共四层。
第三层的帝后礼佛图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然而在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宾阳北洞的主佛为阿弥陀佛“剪刀手”佛像。“剪刀手”是佛手印的名称。佛手印就是佛像的手势。不同的手势表达不同的含义。存世释迦牟尼佛像大体上有说法印、禅定印、降魔印、与愿印、无畏印,以及常见的智拳印、合十印。这个“剪刀手”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颇能传达强烈意志。阿弥陀佛的这种手印可能与当时唐朝统治者的意志有关。

宾阳南洞的时间为北魏开凿洞窟,初唐完成主佛。主持开凿者为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泰因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因为是在北魏基础上续凿而成,当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其主佛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
二、唐代时期建造的石窟
唐代开凿的奉先寺石窟是整个龙门中最大的一个石窟,这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洞窟,洞的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奉先寺石窟雕刻的主尊是卢舍那大佛,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这座石窟开凿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时期,建成于高宗上元二年(675年)。

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造型丰满,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尊佛像面部丰润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与武则天将自己比喻为"日月当空"(武墨)的意图相一致。卢舍那佛像两边是其弟子迦叶和阿难像。其外侧是手托宝塔的天王像和遒劲刚强的力士像。因此,与舍那佛像的确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大卢舍那像龛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香山寺原为印度高僧地婆诃罗墓塔院,武则天时期扩建为寺院,并敕名为“香山寺”。 白居易晚年在洛阳任官,对龙门情有独钟,出重金重修香山寺,还自号香山居士。元朝末年,香山寺被毁。清康熙年间,于异地重建 ,唐代香山寺仅存瓦砾,现香山寺为清代所建。
白居易死前嘱咐后人将自己葬于东山琵琶峰之上,也就是现在的“白园”,永生与这片净土相伴。白园的明山秀水,花木树石无不体现出诗人性情和自然完美融合的特色。
龙门石窟自建造以来,受到过两次最严重的人为毁坏:首先是唐武宗时期的“会昌法难”,系官方公开毁灭,如今龙门多处被毁遗迹,均系此时形成。
第二次被毁在民国时期,民国政府为从南京迁都洛阳做准备,在修建龙门西山临伊河道路时,亦炸毁大量山麓佛龛。这一时期还有大量的民间盗窃,以日本、美国文物商人公开收购为主导,民间掀起了疯狂的盗卖运动,上面提到的《帝后礼佛图》便是在此时被盗往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