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岁时风俗大多与历法有关。古今历法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阴历,根据月相的圆缺变化的周期来制定;第二类是阳历,根据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转周期来制订;第三类是阴阳合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这样既能与月相一致,初一必定是朔(看不到月亮),十五必定是望(满月当空),同时又与春、夏、秋、冬四季协调一致,便于安排农事活动。阴阳合历称作“夏历”或“农历”。
1912年起中华民国采用阳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决定以阳历为正式历法,但为方便农事活动和岁时节庆,同时也用夏历(农历)。
二十四节气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它是我国古代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直到现在对安排农业生产仍有很大的意义。有一首江浙地区的农谚说了各个节气的特点及与农业的关系: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
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先封天,小雪河封严。
大雪交冬天,冬至数九天。
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这首农谚每句开头两字就是节气的名称。二十四个节气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符合地球绕行太阳的周期,因此每个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几乎是不变的。如清明总是在4月5日左右,冬至总是在12月22日左右。